第三章 烽烟四起(1/2)
接下来的几日,大汉十三州彻底打破平静。
当张角的信件送达各个黄巾渠帅手中后,轰轰烈烈的黄巾大业便开始了,荆州、扬州、幽州、冀州都被黄巾席卷。
官府大多是无能之人,内地州郡防卫力量薄弱,见黄巾来势汹汹直接启用不抵抗政策,携家眷逃命去了。
可乡绅豪族们世代经营在当地,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庙啊,大部分豪族被黄巾抢掠杀戮。小部分武装力量不弱的豪族奋起反抗,可在黄巾动辄数万的兵力面前,还是不够看。
消息传到洛阳,刘宏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,吃不香,睡不着,硬是熬过一晚上,等到朝会。
“想不到我大汉竟如此不堪一击!州郡官员连一帮农民都挡不住?!”刘宏愤愤的质问着下方百官。
朝堂上一片寂静,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说话,很多外地官员和他们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此时说话万一受到牵连责任就惨了。
刘宏见状更气了,开始点名:“太尉!这么大的事情,你一句想说的话也没有吗?”
此时担任太尉的是杨赐,杨家是能与袁家比肩的大族,袁家是整个家族四世三公,门生满天下。而杨家是祖传三代太尉,代代忠正,同样门生满天下。
杨赐此时并不是沉默,内心中的真实状态是无奈。起初太平道传道之时,他就上疏阐述太平道的危害以及具体应对解决方案。
结果呢?刘宏是只字未提啊!杨赐也基本可以肯定这位陛下是压根儿没看这奏折。
现在又来责问自己出了这么大的变故,可是领导点名了,不说话也得说了。“臣以为点将速发精兵平叛为上策。”
司徒袁隗此时也是出列附和道:“臣亦认为此为上策,若放任反贼日久,国不将国,民心不附!”
刘宏听了也点点头,只有天下安定,他才能够无止境的享乐:“诸位以为此策如何?”
下方百官见有人出头,俱高呼:“臣等附议!”
刘宏不由得有些火大,这一帮子官员大多都是废人,吃着皇粮摸鱼。可是又无可奈何,世家门阀、文人浑然一体,自己虽是皇帝可并非是想象中的随心所欲。
今天整治一个儒生,明天就可能一群人上疏劝谏,若是整治了一个小团体头头,还可能受到罢官等一系列的软威胁。
“杨太尉可有将领之人选?”这时间段刘宏手里可用之才是非常有限的,长期用宦官做事,长期享乐导致他对官员的了解、掌控力度不足。
杨赐略一思索后,道: “卢植卢尚书曾于九江、庐江平定叛乱,皆是大胜而归,此番若点卢尚书为将,平叛一事则无需再忧。”
听了杨赐的举荐,刘宏眼睛逐渐亮了起来,心头暗道:”我怎么没想到呢!卢植领兵可不比他的经学差啊!“于是急忙看向殿下的卢植,道:“卢尚书可愿领兵前往平叛?”
只见下方一个八尺高的中年男人出列,体型略显清瘦,剑眉矗立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。他语调不高,声音却异常坚定的说道:“臣愿为陛下分忧!”
“甚好!甚好!”刘宏虽是心思极深的帝王,此刻也不免挂上了笑容,随即又变幻冷眼扫视殿下官员道:”若我大汉官员皆如卢尚书这般,我便高枕无忧了!“
场下暗波涌动,看似没人出头,实则心中都在盘算。卢植成名极早,为人刚正,基本是不可能拉拢的,朝堂之上世家门阀、宦官常侍、外戚几大势力已经开始角力。
平叛一事虽有战场风险,但也有利益,兵权在握无疑是三方势力都非常想要的结果,大将军何进出列:“陛下,此次叛乱牵连之地甚广,卢尚书一人也分身乏术,应分兵数路逐个击破。”
“大将军此言不无道理。”刘宏略一思索,如今黄巾席卷数州,若只派卢植一人前往显然杯水车薪。“大将军可是有平叛将领的人选?”
刘宏这一问正好是何进想听到的,急忙回答道:“我知北地郡太守皇甫嵩乃将门之后,带兵作战颇有本领,可为陛下分忧!”
皇甫家族常年驻守边疆,名气不小,刘宏也是知道的。与皇甫家有些关系的官员也是纷纷附和出声。
“速召皇甫嵩进京,与卢尚书一同前往平叛。”刘宏最终下了指令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